随着清渊密卷大卖,被选入其中的文章和解析,其作者或为学子、或为讲郎都陆续收到了来自三元书坊的额外收入。
见此,有一些功课不好无望入选的学子,本着吃不到葡萄是酸的的心理,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说法故作不屑;当然这只是少数人,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临清州,受大环境的影响,士子们虽然嘴上说不言利,但是若有好的经济之道,也是会欣然去做。
就像现在,在三元书坊的真金白银诱惑下,不少家境拮据或是花钱大手大脚的士子们纷纷打听如何能入选密卷,以期能赚一份外快。
至此清渊书院和三元书坊双双得利。
时间进入腊月,距离年关就越来越近,清渊密卷开售也有七天。
这日正是大明上至皇宫大内、下至草根农夫普天同庆的腊八节,白日里书院举办了盛大的祭孔仪式,张籍这次不是作为学生,而是作为讲郎站在教师队伍中,接受众位学子的拜师礼。
看到学子们有礼有节的举杯敬茶,春风一度十里桃花,不如育才树人数名弟子,不知为何,一种身为教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腊八祭礼结束时,一个消息传遍清渊书院——当晚与张园暖阁举行腊八文会!书院讲郎和内院士子必须参加,外院士子不作要求。
这个消息是山长希伊先生发布的,众人纷纷议论为什么要如此突兀的举行腊八文会,往年可没有这个项目。个中原因只有寥寥数人知晓,张籍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这次的腊八文会是张籍提起的,得到了希伊先生和张百万之父张老财的鼎力支持。张籍的目的是借这次文会收集佳作刊印;希伊先生是想为清渊文集增加内容、传扬书院之名;张老财是附庸风雅,家资百万之后又想得士林声望。三者各取所需,恰好形成合力,促成了这次的腊八文会。
为了这次的腊八文会,张老财也算是下了功夫,因为晚上天气寒冷,张家召集一溜七八顶暖轿和二十多辆马车停在清渊书院门口接送参与的士子讲郎。
腊八之夜的张园张灯结彩,配合着冬日中的松柏长青,并不显的枯燥单调。从门口处开始,沿着走廊一个接一个的大红灯笼,指引着通往张园暖阁的道路。那长廊穿过一道溪水上有薄冰,下面却依然流水潺潺,令人啧啧称奇。
来往皆高士,登门无白丁。此刻门口来往士子络绎不绝,又独自而行的也有三五好友结伴而入的,招呼谈笑间甚是热闹。
张籍当然不会放弃这个宣传三元书坊的好机会,在众人进门时,都会领取一份精美礼物,里面包括带有三元书坊标记和定价的毛笔、洒金纸笺、笔洗等物。
看到这个场景,若是有一个后世体制中人穿越至此定然会大声惊呼,这不就是开会时领的纪念品吗,原来数百年前的老祖宗们就已经这样做了。
起初张籍说要免费投放一批纪念品时,王掌柜、二弟张卫包括一向灵通的张百万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白白送给别人呢?当时他们都是持反对态度的,但是当张籍说出其中关窍后,张百万三人都再无异议。
张籍是这样对他们解释的:三元书坊现在主要做的是普通图书、教辅书、休闲书吧、纪念品、工艺品这些生意,对于纪念品和工艺品的生产已经有了成熟渠道,销售上也打出了一定的名声,但是做游客的生意有一点不好,和后世旅游业一样,其有淡旺季之分,就像现在受冬季和南方水灾的影响,游客骤减,收入大幅下降,若不是有新上架的清渊密卷销售,这几个月可以预见的是利润大减甚至赔钱。
将纪念品和工艺品做成文人日用消费品,这就是张籍给出的理由。换成后世的话就是,我们要做文具!
当今天子重文章,满朝一片朱紫贵,原是寒窗读书人,无数人视读书科举为青云之路,这笔墨纸砚的消耗定然少不了,若是在这方面打开销路,形成以经义书籍和文具销售为正道,以教辅书和纪念品为奇兵,正奇相辅相成,三元书坊的腾飞指日可期!
且不提这张园门口的小插曲,但讲讲郎和士子们来到暖阁后的惊讶。
为何惊讶?
只因暖阁之外寒风刺骨,而暖阁之中温暖如春却不见一盆炭火!
还是张百万在场中解开了众人的疑惑。
原来,此处暖阁坚实的青砖地面下面是空的,在建设之初就有匠人设计了火室、烟道和火门,在青砖地面下砌好烟道,在冬天里面是可以烧柴或是烧炭,通过烟道传烟并合理配置出烟囱,以达到把青砖温热而后传到室内,使室内产生温暖的效果。这样的取暖方法有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没有烟灰污染的好处。
听了张百万的解释后,众人中有忍不住的摸了摸脚下地面,这地面果然是热的。
这大明版的地暖设计让张籍对古人的智慧心服口服,他原来只是在游故宫时,听说皇宫中有取暖用的地龙,不曾想民间之中也有。
说是暖阁,其实面积甚大,能容纳四五十人同时入席。
暖阁北为正座,有希伊先生,周学正居于上首,下面左右按距离远近分列讲郎和学子,中间有张园乐师奏乐,舞姬起舞。各个案几旁不时有张园的仆役穿梭往来给士子们送上瓜果、茶水、美酒。
因为此时文会还未开始,张籍出了厅堂,在回廊、露台上居高眺望着张园冬日美景,随处可见徜徉、高谈阔论的士子。这般规模比张籍曾经参加过的清渊雅集要隆重的多。
不多时,张老财也到了席中,张籍等人知道时间差不多了,纷纷返回暖阁。
希伊先生看到众人皆已落座,向身边的张老财低声说了几句,只见张老财一拍手,丝竹之声起,一众舞姬翩翩起舞。
至此,张园暖阁腊八文会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