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小学教师在大明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两案首之争

小学教师在大明 三省九思 3200 2024-09-27 10:25

  “以背示人,论及他人是非,难道就是君子所为?”你就这般战斗力的,还敢出言嘲讽,张籍紧跟着又是一句话怼出。那蓝衫士子脸涨得通红,一时说不出话来,这时和他一行人中出来一名士子道:“你们是何人,敢在我东昌书院面前撒野,你们可知刚才是在和谁说话?”

  “是谁?”有人凑趣问到。

  “是我东昌府府试案首,叶小郎君。”这名士子说出这话,好不骄傲,好似这案首不是他口中的叶小郎君,而是他自己一般。

  这话一出旁边围观者中不禁发出了几声惊呼,“这难道就是那人称妙笔生花的叶增小郎君。”“据说他所写的文章很得大宗师赏识呢。”“他认识大宗师?”“好似他的父亲曾与左宗师有旧。”……

  那蓝衫的叶小郎君,挺直身板,接受着众人崇拜惊讶的目光,他好似也对别人的称赞习以为常了。

  “你是东昌府的府试案首,张兄还是我们临清州的府试案首呐,有什么好神气的!”蒋济一时口快也不忿的出言说道,袁永刚想拦他也没拦住,只能暗叫一声糟糕。

  这其中有个缘由,临清州原本是一县之地,曾归于东昌府管辖,但是运河开凿漕运兴起后,临清因是南北交通枢纽迅速发展起来,之后脱离了东昌府的管辖成为大明朝最为重要的直隶州,更是有了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的美誉,这繁荣程度东昌府是拍马都赶不上。

  这就像兄弟二人分家后,小弟一方过得越来越好,大哥一方过得每况愈下。过得不好的这方看不惯过得好的小弟,心下总是酸溜溜的;小弟暴富之后也不大搭理大哥,双方互相看不对眼,最后就发展成了两地的百姓互相不对付的局面。有几个俚语最能说明这一现象,如东昌府人讥讽临清州“十个临清猴,比不上一个东昌慢牵牛。”,临清州这边也不甘示弱反怼道“三个慢牵牛,比不上临清一岁酬。”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很多,当然两地百姓算不上深仇大恨,不过是互相打趣罢了。

  蒋济说出张籍是临清的案首,对方是东昌府的案首,同时张籍一方出自清渊书院,对方出自东昌书院,两家书院因为生源问题也不怎么对付,关系并不融洽。

  两方士子偏偏道左相逢,简直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巧了,这让人情何以堪呐。有知道内情的围观者还故意起哄,真是看热闹的不怕事大,都想看出好戏。

  果然,听了蒋济的话,那着蓝衫的叶增脸色也恢复了平静,起身向张籍道:“吾辈读书人不屑去逞那口舌之利,今天既是遇到了……,嗯,久闻清渊书院盛名,不如于我东昌书院比试一番。”

  到底是年轻,叶增先提出了比试,读书人的比试,比的是面子和名声,先提出的一方若是失败了更容易成为笑柄。不过叶增的这话一出,现场的火药味就浓了起来,围观者也安静了许多,清渊书院对阵东昌书院,临清州案首对阵东昌府案首,想想这画面就来感。

  “叶兄提出比试那自无不可,不如我们就当场出题同写一篇,以文章见高下!”张籍也不甘示弱的道,你提出比试,我划定范围,咱谁也别吃亏。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比试文章……可。”叶增略一停顿又道:“那谁来出题?”

  谁来出题,这真是个问题。

  “我方出题‘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如何?”这是东昌书院的一个士子出声道。

  “不行,你们出题当然是找你们拿手的,这不能作数,还不如出题‘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张籍身边一个同窗反驳道。

  “你们出题不就向着你们了吗……”顿时两方士子你一句我一句又争吵起来。

  “诸位小友还请少安毋躁,不如就让我来出题如何,不才乃是此间茶楼主人,恭添为嘉靖四十年生员。”就这时楼上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一个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着青色交领宽袖袍,脸型方正面色微黑的五十许岁老者楼梯上缓步而下。

  那叶增等人见到这老者下来皆是回身拱手道:“见过方先生。”语气之间甚是恭敬,看来这个方姓老者在这地甚有威望。

  袁永作为东昌府本地人这时也在张籍身旁给他解释道:“张兄这是东昌府的方闵先生,其学问练达为人方正,因曾带领生员们上书抗捐矿税,逼得领班宫人灰溜溜的回了京,可谓是活人无数啊,但也因此被革了功名不得进学,不然凭他的才学,那殿试上当有他一席之地,还有方先生在东昌府士人中很有威信。”

  袁永正介绍时,方老先生也到了楼下站在两方人中间。

  叶增看了看张籍一方,当先拱手行礼向方老先生说道:“方先生才德兼备,实为我辈楷模,方先生出的题我自然是信得过的。”

  张籍见此也是躬身行礼道:“方先生有上书义举兼君子之风,籍早有耳闻,但凭先生出题。”

  方老先生捻须笑着向两人道:“二位小友都是我齐鲁俊杰,当心胸开阔,有君子之度量,故而无论最后输赢都不要放在心上,可乎?”

  张籍叶增两人闻言皆道是。

  “恩好,先容我想想。”见到两人表了态,方老先生捻须踱步,片刻后停步转身道:“有了,我少年时曾道江南游学,在江南贡院外一酒楼中听人论及文章,说是四书中全本皆已入题,众人多有佳句妙语,但是有一题无人能答的妥帖,那今次两位小友就以此为题行文吧。”说罢,他接过茶楼伙计递过来的毛笔,在一张铺着檀皮宣的茶桌上落笔一蹴而就,写完之后搁笔于桌上退后几步。

  待众人围了过去,无论是清渊书院的士子还是东昌书院的士子看向茶桌上的题目不禁倒抽一口凉气,此刻心中都是一个感觉,这是什么题目,四书上真的有这个?这该如何破题,又该如何行文?

  只见那张宣纸上只画了一个圆圈,除此之外半个字也无。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