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小学教师在大明

第一百九十九章 金举人

小学教师在大明 三省九思 3733 2024-09-27 10:25

  蔚蓝色的天空,在深秋时节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午后时分,阳光所照之处一片温暖。

  就在张大户向周围乡亲们讲话时,在几个村中耆老的安排下张义先、张成等几个人已经抬来桌椅,摆放好笔墨纸砚。

  张大户话音一落,张籍立时起身走到桌前铺开纸张,准备题写牌坊上的楹联。

  张籍提起毛笔,抬头看了看那沐浴在阳光下的解元牌坊,白色的石头柱子反射着点点金光,这就是自己给家乡带来的改变。后世的张籍从未听说自家祖上出过解元,村中也并没有解元牌坊的故事,一切都已经改变了。

  目光回到书案上,十三岁的张成在桌边笨手笨脚的磨墨,可以看出的他的努力,只是刚刚接触这书童的活计,他还很生疏。

  这时张大户、张老夫子和一众识字的蒙童凑到了书案旁边。

  张籍自不再等,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片刻之后一副对联落于纸上,待最后一笔停下,两个蒙童各持一联竖起向众人展示。

  一众蒙童,课业水平浅的,只觉的此联气势雄浑,大气磅礴,但又说不出其中妙处;课业水平高的,如张义先等人则口中念叨“破釜沉舟”、“卧薪尝胆”、“项羽”、“勾践”等词数遍,细细品味其中道理。

  张老夫子看到这副对联口中喃喃自语听不真切,怅然而立似有所明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好!好字!好联!”一旁的张大户大声读出,击节赞道。

  这正是张籍与童子试时勉励清渊同窗的一句话。此句源于后世清朝蒲松龄的落第自勉联,自此联传开后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随后乡人们也跟着叫好起来,虽然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懵懵懂懂不解其中意,但是不妨碍他们欣赏张籍书法的图画美。

  张籍题字所用的正是他最为擅长的米芾行书,且看这两行字,以米意为主,杂糅王铎之法,用笔大胆流畅,气势倾侧,欲扬先抑,字与字之间有一跃而起的风姿和飞扬的神气,纯真自然,真如行云流水一般。

  一联写就,张籍略为思索,手中毛笔又落于纸面。

  “学贵有恒切莫半途而费;才需积累休忘一篑之功”此句是劝人勤学不辍的。

  第二幅对联写完,张籍手中毛笔不停,笔锋辗转腾挪之间,又是一幅字写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句出自《易经》,实乃千古名句,后世的清华大学就以此为校训,用在此处勉励蒙童自强,教化乡人德行亦是恰到好处。

  这三副对联第一幅励志,第二幅勤学,第三幅养德,各有侧重。

  三副对联写完,展示与众人观看后,张籍再做劝学被碑文一篇,这一篇文章,张籍来时就已经想好了。

  当先一句“书非借不能读也……”此一篇乃是改自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修改之后的名字是《借书说》。

  这篇碑文以“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劝勉乡亲族人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

  这篇文章一出,村中除了张老夫子能深解其意外,其他人都只觉其中高妙,但是半知半解,颇有些对牛弹琴的感觉。

  三副对联一篇文章完成后,张大户将之交于一个家仆,命他速去寻石匠雕刻。张氏族人的祭祖就在这几天,不得不抓紧时间。

  ……

  三天后,随着远近各地的族人回归仓上村,张氏一族再次祭祖。

  张籍和张父来到祠堂是,祠堂大门前还竖着一座功名旗杆,大旗招展,远远的就能瞧见。

  及的近前可见那条石底座上的两块大小一致的旗杆石,旗杆石还刻有“万历十年壬午科乡试第一名解元张籍”的字样,周遭饰以仙鹤云纹,上半部同一位置开了个菱形的孔,里面固定着一根直径约三十厘米高约三丈的杉树长杆。

  在这长杆上方有一个斗状物,被称为旗斗,这旗斗可不是想装多少就装多少的,也是有严格的规制的,一般而言,贡生也就是乡试副榜上的人物,是没有旗斗的;乡试中举人则可以有一个旗斗;殿试中考中进士者可以立两个“旗斗“的旗杆;如果考中状元,家乡就可以立起三斗的旗杆;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杆,应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赐为朝廷一品高官了。

  牌坊碑文这两样张籍是知道的,但是对这旗杆石张籍倒是头一次听说,问了身边的张义先,才知道这个也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

  上次来的几支族人,见到解元牌坊,和祠堂外的功名旗杆和祠堂内的碑文,全都是连连赞叹,此刻的族人们也没有了远近的嫌隙,因为族中出一解元郎乃是举族的大喜事。

  张父和张籍一样都是祭祖中的主角。张籍还好些,张父自打进了祠堂就是激动不已,因为这是自己家光宗耀祖的事情啊,生养出张籍这一解元郎,张父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祭祖流程繁琐,自有张大户主持,不再一一赘述。

  祭祖之后,各房各支的族人都去张籍家中摆放,光是礼物就几乎摆满了张籍家的三张桌子。

  待客人走后,已是夜半时分。张籍细细算来,礼物里面光会票和现银就有八百两之多,这还不算上剩下的地契和珠宝首饰,不过是个贺礼,就有千余两白银的收入,果然是没有穷举人啊……

  常言道无利不起早,其实张大户和村中耆老对张籍中举这么重视,这么大张旗鼓的又是帮着修高规格的解元牌坊,又是祭祖又是立碑的,是有其现实原因的。

  要知道在大明这样的封建社会中,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村子里出了一个举人就是了不得了,更何况是出了个解元!

  除了名声外,以后州里各种福利政策都会往村子里倾斜,税赋徭役也会多有照顾,简单讲就是有减税政策首先给解元村,出徭役的时候也摊牌些简单的;还有就是其他村子也会高看解元村村民一样,村里的男子讨老婆也会容易的多,因为时下乡间大多是拐着弯的亲戚,谁不想有个解元亲戚呢?

  祭祖也是累心累身的活,故而虽然一家人都是为家中越来越好的变化而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这一晚休息的还是格外踏实。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