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游戏竞技 从球童开始

正文卷 0104【职业化的波折(三)】

从球童开始 锄禾当舞 5246 2024-09-26 17:43

  从国家战略来说,网管中心这一决策是非常英明伟大的。

  体制内人才济济,由此可见一斑。

  首先是网管中心真的寻找到了一个精准的突破口。

  其次是既立足了国家荣誉,又为网球项目自身的各个管理层级获得可能的“政绩”创造了极大可能。

  第三,华夏一些天才小花终于有了可以挥洒汗水,可以独自上场,可以肆意绽放的职业网球世界舞台。

  第四,无论目前这种职业化多么畸形,但毕竟在举国体制和职业化之间找到了一个可以兼顾并互为促进的一个突破口。

  而正式这个突破口,把华夏网球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这个高度,也即将为这个特色职业化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虽然此前的小花们太缺少职业比赛,无论是技战术水准还是训练团队的管理等等都与国际水平存在着很大差距,需要向国外优秀选手和管理机制学习,但举国体制在这种现状下却体现出了她巨大的优越性,体现出了世界职业选手想都不敢想的强大支持。

  只用了两年时间,只经过了短短两年的尝试,华夏网球终于在2004年取得了多个历史性突破。

  李婷、孙甜甜在这一年夺得雅典奥运会女双冠军。

  孙胜男和中国台北选手詹咏然配合夺得澳网青少年组女双冠军。

  郑洁打进法网女单16强。

  李娜在广州公开赛夺得华夏首个WTA单打冠军。

  到了2006年,华夏职业网球迎来了它的又一个高峰。

  郑洁和晏紫的女双组合,先后在澳网和温网的两项大满贯中夺得女双冠军……

  从2002年战略目标的明确和战略战术的制定,到2004年和2006年取得的辉煌战绩,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华夏网球试水特色职业化的努力已经收到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这个成效在国家利益层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最大化。

  然而,事情总是有他的两面性的。

  优秀运动员在国家体制的鼎力支持下,在世界职业赛场取得一定成绩后,自身的技战术水准也得到了极大提高,眼界视野也更加开阔。

  而此时国内固有的训练管理模式,与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和需求却凸显出了它的缺陷甚至是痼疾。

  网球是一项个人化极强的运动。运动员达到一定水准后,需要个性化的教练指导和更为自由的训练、比赛安排。否则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水准后,将很难再进一步成长和发展。而在举国体制下的网球训练,因材施教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方式。

  2008年以前,国家网球队实行的是总教练负责制。一个教练需要照料全队上下10多名球员的训练,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

  李娜谈起2002年釜山亚运会之前突然退役的原因时,就坦言教练并不懂得如何激发自己的能力。甚至教练多年来对她的打击,让她很怀疑自己是否有网球天赋,很怀疑自己的能力……

  前文提到的和胡娜一起去美国的那个叫余丽桥的运动员,就是李娜的教练。

  从李娜十岁时(1991年)进入湖北省队,到后来进入国家队,都是这个于教练带她。总计带了她九年。

  李娜在她的那本《独自上场》一书中提到,于教练带了她九年,九年来几乎对她未曾有过一句的表扬和肯定,甚至李娜都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所有的学员,面对的几乎都是教练家长式的呵斥和恨铁不成钢的不断打击。

  当然,李娜也客观指出,当时国内从省队到国家集训队的各级教练,几乎都是这个训练管理模式。

  因为这些教练的师傅们,当初也是以这种方式这么训练他们的……

  当然这还只是一些训练管理的方式方法问题。虽然对一个少女(少年)的成长可能会带来某些心理问题,但还不至于从根本上、从大的方面上影响到训练成果。

  直接影响到训练成果的,自然是一个教练水平能力以及是否能因材施教。

  但这个,无论是在省队还是国家队,显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李娜在取得一定成绩后,管理层向上级申请,为李娜专门请了一个外籍教练担当李娜的专职教练。

  然而,到了队里后,这个外籍教练仍然要担负起整个训练团队的训练任务,仍然对李娜没有什么所谓的个别指导。

  他也没有那个时间。

  由于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要做的就是日复一日地通过重复训练提高竞技水平,留给她们进行自主思考的空间少之又少。

  偏偏在极度个人化的职业网球世界,很多情况都必须要靠球员自己解决。

  曾担任国家队顾问的外教,美国人马克曾在2002年联合会杯期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接指出华夏球员不太会用自己的脑子打球。

  马克负责整个国家网球队的训练指导工作。

  和许多外教一样,他很佩服中国同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但他更加推崇他自己的快乐教学思想。

  马克说:“和华夏人的教学训练方法不一样,我希望运动员能快乐训练、快乐比赛,并敢于犯错误,在错误和快乐中成长。”

  谈到当时的华夏网球和世界水平差距这个老话题时,马克非常肯定华夏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是非常好的。他举例说,“李娜的水平甚至可以打进WTA前25名……”

  要知道当时还是2002年,李娜刚刚20岁,在国际赛场上还寂寂无名……

  “但华夏球员参加的比赛还是太少了。老是重复训练根本没啥用。要每年必须保证20到30场的比赛……”

  “你看现在的这些队员,打球根本不用脑子,总是喜欢在底线……总是喜欢打直线平直球……这样是适应不了国际大赛的。应该多打一些变化,多打一些国际大赛,多用点脑子……”

  但当时国内的教练……

  不喜欢运动员有脑子。那是异想天开。

  不喜欢运动员快乐。训练任务是神圣光荣而艰巨的。

  更不喜欢你犯错误……

  余丽桥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猪都教会了,你怎么这么笨还没学会?”

  “……滚滚滚”……

  从小就在国外训练比赛的彭帅,回国进入国家队后,很快就感到非常不适应。

  于是在2005年,彭帅第一次提出“单飞”。

  导火索是2005年的十运会。

  2005年十运会之后,彭帅所在的天津体育局撤出了全部的网球投资,并拒绝与彭帅所在的美国网球学校续约。

  彭帅无力支付原先教练的工资,无力以个人名义参赛,同时失去了自己的专用技术教练和体能教练。

  于是在2005年12月,彭帅向国家队提出“单飞“要求。希望自己能够奖金自主、教练自主、参赛自主,做一名彻底的职业球员。

  于是就引发了一场“单飞风波”。

  当时正面临北京奥运会夺牌重任的网管中心,最终并没有同意彭帅单飞的请求。同时还公开批评了彭帅。

  虽然彭帅单飞“未遂”,但这个事件立即引发了大讨论。舆论几乎一致认为,职业化是华夏网球发展的必然之路。

  因此彭帅的单飞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加快推进了华夏网球管理理念的发展,成为后来放四个小花“单飞”的一个伏笔。

  与此同时,也是在这次的十运会后,李娜在赛后也“炮轰”了国家队。

  火上浇油。

  其实李娜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原话是,“我觉得国家队各项措施不是很完善,也没有针对球员个人的系统化训练……”

  李娜是湖北妹子,是个直肠子。只是把她在训练中体验到的不足如实说了出来。

  可能是记者们也有其他的考虑,于是这条新闻到了报纸上,“炮轰”之类夺人眼球的标题就出现了。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