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不禁想起庄爸爸的一个朋友,也是庄爸爸的小学同学,跟他一念了小学。
庄爸爸说他的朋友比他学习要好的多,当年庄爸爸不爱写作业,都是拿了吃的哄那朋友帮他写作业的。但是要上初中的时候,那朋友因为家里很穷辍学了。当时国家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也没有那么多关于贫困生的政策补贴。于是年纪小小的朋友,就跟着很多村里人去沿海城市的工厂里打工了。
庄爸爸看朋友那么重视学习的机会,却因为家庭贫困没能继续,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再加上庄家本来就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在庄爸爸认真向学之后,也支持他继续考学。
庄爸爸虽然没有庄严大伯学习好,但也考上了市里最好的高中。他上高中的那年,听说小学的朋友在工厂里伤了腿,当时甚至没有完好的劳务法规。受伤是否会被赔偿,完全是看工厂老板的良心。朋友只拿到了很少的赔偿款,回乡下娶了个媳妇,就跟村里人一样过日子。
而庄爸爸的学业依旧在继续,复读了一年后终于考上了某大学的农业系,毕业以后正赶上改革开放,就投身于商海,最后也算功成名就,还带动了自己家乡的发展。
本来庄爸爸跟小学的朋友没有什么交集了,但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庄爸爸虽然做了企业家,但从小培养的勤俭习惯没有改变,衣服烂了就补,鞋坏了就修,有日庄爸爸拿着自己的鞋去找修。而那修鞋匠,竟然就是庄爸爸小学的朋友。
庄爸爸和朋友一样的年纪,但看起来竟像比朋友小了十多岁。庄爸爸一开始甚至没认出来,还是朋友小心的问了,庄爸爸才反应了上来。而庄爸爸也知道了自己上学去以后,在朋友身上发生的事情。
朋友回家结婚以后,没两件就有个孩子。孩子跟朋友小时候一样,很爱上学。朋友想到自己幼时的遭遇,再看看一直念书到最后的庄爸爸。于是下定决心,要供孩子好好念书。再加上,现在的国家政策也很好,九年义务教育几乎没花多少钱,课本、学杂费全是国家出的,每天还有爱心午餐可以吃。而朋友的孩子也确实很努力,直接考上了市里重点高中。
朋友也知道现在国家的政策变了,只要你好好学习,那学费国家和学校都可以出。朋友的孩子上市里的高中不仅没花钱,每个月还会有补助款打进他的饭卡里。看着孩子这么出息,朋友也不想在家里混吃等死,他想到自己曾在厂子里学了一手补鞋手艺,就来城里摆了个摊子。
庄爸爸听说这些事情以后,也唏嘘了半天,不断地跟庄严感叹教育的重要性。后来庄爸爸还旁敲侧击的问了朋友,需不需要金钱上的帮助。朋友都拒绝了,还说今年孩子拿了学校的奖学金,给自己买了一件衣服。
朋友的儿子要比庄严大几岁,庄严上大学的时候,朋友的儿子已经研究生毕业了。而庄爸爸的朋友也没再摆摊子,后来庄爸爸再见到朋友,发现朋友竟要比之前年轻了很多。
庄严就把这些事情说出来给李荨听,也表示很赞同李荨的做法。
李荨听完以后,却叹了口气:“我们那时候城乡差距不是很大,农村人很多,所以农村学校也多,师资力量也充沛。但是现在……”
李荨摇摇头:“很多农村学校都因为没有生源关闭了,有能力的家庭都会把孩子往城里送,但没能力的家庭,孩子念书就成了问题。我第一年来这个村子支教的时候,附近还有一些学校和老师,这两年陆续关闭了,附近几个村子只剩下这一个乡村小学,每年还招不来多少学生。”
庄严知道,李荨说的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所有人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砸锅卖铁都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家里条件好一些的农村孩子都被父母送到了城里念书。而条件差的农村孩子,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能上的学校,一个个关闭。
“慢慢的,穷人越没有出头的路能走。”李荨说到这叹了口气:“我们那时候还算幸运的,我现在教的小学,孩子们年龄不同,有些孩子明年就该上初中了。可是农村的初中几乎都开不下去,全部关了。他家里还有瘫痪的老人,不可能陪他去城里,那孩子还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庄严看着李荨的情绪比较低落,抓耳挠腮的想了半天,突然想起自己在军队基地看新闻的时候,听到教育部对城乡一体化的重视,以及准备实施的政策。庄严连忙把自己从新闻上听到的事情跟李荨说了:“我觉得国家一定会重视起来的。”
“我之前发表了一篇论文,就是关于城乡教育的。”说到这,李荨也表示自己看到了这则消息:“只是希望关于城乡教育的政策能早点施行,让农村的穷孩子也有学上。”
看着李荨眼里全是光彩,庄严也被她感染,用力的点点头:“一定会的,到时候学校不会就只有一个老师了。”
之前跟李荨一起支教的男老师,因为这场台风来袭,找了个借口赶快调去了城里,所以现在这所小学真的只有李荨一名老师了。
“你也是重本的大学生,那能不能帮我一个忙?”这样一想,李荨就看向了庄严:“这些孩子的学习进度不一样,我一个人教不过来,你能不能帮帮我?”
“我……我行吗?”庄严挠了挠头:“每天重建休息的时候,我可以过来,但是……我没当过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啊。”
“只要按照课本教就可以了,你上了这么多年学,不会连小学的只是都忘了吧?”李荨瞪大了眼睛看庄严。
庄严摸了摸鼻子,咬了咬牙,然后答应了下来。
“那好,明天你就给五六年级的孩子们上英文课吧!”李荨拍板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