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看不起那些平民百姓,更看不上那些吃着白食还要浪费资源去学习的平民之子,对于这些刺头在学堂的表现,自然是冷嘲热讽,巴不得把人全都赶走。
一位十分有家底的贵族上前一步,表示道:“臣早就不同意在各地创建学堂,这耗费了人力、财力,最后却证明那群愚民就是冥顽不化,根本不配读书。”
他身边许多同样贵族族出身的大臣们对此表示赞同,“是啊!底下的百姓就是一群没有开化的猿猴,王上何必因此而耗费心神呢?!”
秦彦本来是想将自己下一步的计划与众人告知,结果听到这一番言论,顿时怒上心头。
“啪!”
他狠狠地将桌案上的奏折甩下台阶,直接站了起来。
“在你们眼中,那些在田地中辛劳、在风雨中耕作的百姓就是畜牲么?!这么多时日过去了,我以为你们会有所转变,却没有想到,依旧是一群自视甚高,鼠目寸光的东西!”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底下的大臣们这下谁也不敢再说一句话,刚刚表态的两人更是抖成筛子一样,生怕自己没了小命。
“你们不是很能说吗?继续啊!继续用你们的高贵的嘴喷出一些狗屁不通的理论来啊!
秦彦居高临下地看着老实下来的众人,却抑制不住满腔的怒火
大臣们哪敢反驳,纷纷低下头,不敢与其对视。
既然你们不说,那就由我替你们说吧!在我看来,你们只是一群井底之蛙!都不如那辛勤劳作的百姓!退朝!”
说罢,他甩袖而去,留下面面相觑的朝臣。
自此以后,他也懒得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于那群刚愎自用的蠢货,很快就下令,命人在各地驻军军营的旁侧修建武学堂,用于接收那些无心学习,却也想出人头地的平民之子。
此条政策一出,阿三国上下哗然,大臣们叫苦不迭,有的直接求上了阿三王,想要
他让秦彦收回成命,管理民曹的老臣更是连夜入宫,跪在秦王面前哭喊着国库空虚。
“王上利国利民的政策微臣本应该举双手支持,但奈何实在是因为我们囊中羞涩,真的是没钱建设武学堂了!”
看着满头白发的老头在自己面前哭的凄惨,秦彦简直头都要大了,“不就是一点银子吗?阿三国竟然穷成这个样子了吗?!”
听着他没心没肺的话,老臣哭的声泪俱下,“您有所不知啊!前些年南征北战,耗费了太多的资源,再加上贵族们挥霍无度,造成了太多浪费,所以才造成了如今的局面啊!”
他说的情真意切,倒是也没为贵族说话,算得上是少数拎得清的人。
秦彦点了点头,觉得自己这是又找了个烫手山芋,不悦道:“本王自然是可以让三国度过此次难关,不过光我一个人掏钱,恐怕不是那回事吧!”
老臣一听,连忙附和道:“王上英明,只要您起了带头作用,一声令下!自然有忠君爱国之人砸锅卖铁也要支持您!”
他这意思很明显,自己就是那个忠君爱国之臣。
秦彦满意的点了点头,于是在第二天宣布了此事,贵族对此十分不满,建立武学堂明明是他弄出来的幺蛾子,凭什么大家要一起掏钱?
可他们也不敢把这话说出来,只好捏鼻子认亏,一个个捐了不少钱出来。
这下子那位哭穷的老臣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不得不说贵族们是真的有钱,他们随意地在手缝缝里掉出来些米粒儿,就够普通老百姓活一年了。
国库充裕,武学堂也安排上了日程,修建此等工事,自然需要大批的工人,百姓们都知道秦彦给的钱多,报名的人从城这边排到了那边。
这其中自然也混入了不少想要投机倒把的,他们幸运地被录取后,经常性的偷懒,偷机耍滑的贿赂上面的人,这让其余的工人们苦不堪言。
阿麦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平日里
为人就十分圆滑,到了干活的地方,很快就和上峰处好了关系,整日混的跟半个监工似的,哪里有事哪里到不说,还经常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打瞌睡,更过分的是偶尔还会消失个半天。
他的那份工作没有做,自然就会耽误整个班组的进度,为了不被上面的人训斥,与他一起的工友自然只能把他的活也干完。
这样的退让更加助长了阿麦斯嚣张的气焰,他开始明目张胆的坐着发呆,就算是闲得抓耳挠腮,也绝不干一丁点活。
这一日,又多干了不少活的格马尔把褪掉的外衫狠狠的摔到了床铺之上,一屁股坐在上面骂了起来,“那何老师是个什么东西啊?!不仅让我们给他干活,还在那里指指点点,唧唧歪歪的,恶心不恶心人啊!我们这里怎么会招到这样的蛀虫?可真是烦透了!”
徐大鹏家里离着较远,住在秦彦提供的宿舍之中,屋子里都是同一班组的工友,他们早就憋了许久的气,借着他的火,顺势就着了,这间宿舍中很快就吵闹声一片。
“可不是嘛!我早就看他不顺眼了!都是一样来干活的,他给刘工头拍了几个马屁就可以为所欲为?谁给他的特权啊?”
“就是就是!王上给的工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乐得逍遥自在,苦了我们这些人,我们不能再让他这样下去了!”
阿麦斯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引起了民愤,不过就算是知道了,他也不会在意。
秦彦担心这些百姓家中会急用钱,于是每过五日就会令人给他们结算一次工资,这倒是方便了阿麦斯,反正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今日他又跑到城里,买了一堆好吃的,找到了刘工头一起潇洒。
好酒好肉摆在面前,刘工头喜笑颜开,他当初就觉得这小子十分上道,平日里对他的行为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纵的很。
两人狼狈为奸,引得其他人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