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在现代留过学

正文卷 第三百三十五章 王安石:少主是否有一个大计划?

我在现代留过学 要离刺荆轲 12907 2024-09-27 10:20

  王安石收回目光,然后立刻看向灶台:“啊呀,差点忘了灶台……火候要是差了,这菜就不好吃了!”

  便手忙脚乱的开始收拾起来。

  章惇见着,哑然一笑。

  当夜,章惇父子,便在王安石府上,吃了一顿饭。

  都是王安石亲手做的,非常丰盛。

  有鱼有肉,还有好几道蔬菜。

  滋味更是很丰富,各种口味都有。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过去的王安石家宴,章惇自然是吃过的。

  那时王安石还是集贤相。

  但在他家做客,满桌都是那固定的菜肴,简单朴素,几乎从不变化。

  而王安石本人只会吃离他最近的那一道菜,对其他菜看都不看。

  如今,王安石却在餐桌上笑意盈盈,每一道菜都要尝一下,遇到好吃的,还会给他的夫人吴氏多夹几筷子。

  章惇自然清楚,王安石的性格,如此大变,肯定不仅仅是因为他爱上了下厨这么简单。

  也绝不会是因为他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苏子瞻没有这么大魅力!

  而且,王安石若是能这么简单的就被人影响了。

  那他也就不会是拗相公了。

  所以,发生了什么?

  章惇对此很好奇。

  于是,就趁着饭后,王安石暂时离席的空挡,悄悄的凑到王安礼面前,低声问道:“和甫,介甫相公似乎与过去不同了?”

  王安礼低声答道:“家兄前年曾患病,一度卧疾不起……”

  “病愈之后,便专心于佛老……还请先帝将半山园上的寺庙御赐为保宁禅院,自那以后便专心参禅,只读佛经……”

  “此乃万念俱灰……”王安礼叹息着。

  章惇听着点点头,听出了王安礼言外之意。

  王安石是元丰七年得病,病愈之后,上书请求将自己在半山园上的家族屋舍,御赐为佛寺禅院。

  而在他那样做之前,先帝就已经公开宣布了少主的师保人选。

  司马光、吕公著!

  两位旧党元老!

  尤其是司马光,号为旧党赤帜!

  这个名单的宣布,其实就意味着,先帝允许并授权了司马光、吕公著执政后,废弃新法。

  哀大莫过于心死!

  章惇感觉,他若和王安石换位相处,大约也会万念俱灰,产生遁入空门的想法。

  王安礼微笑着看向章惇:“之后的事情,子厚应该都知道了……”

  “少主即位以来,上尊祖宗之德,下承先帝之政,推恩天下,福佑万民……于是万象更新!”

  王安礼是旁观者,他自然看的清楚。

  他的兄长,在接到从汴京寄来的第一封信开始,就已经开始复活。

  从整日坐在保宁禅院里,参禅念经的老僧,变得活跃起来。

  就像老树抽了新芽。

  当吕希哲的书信寄来时,新芽抽出了新枝。

  韩绛主持朝政后的举措,更是让他兴奋。

  虽罢废了保马法、市易法,修改了青苗法、募役法,在南方废黜了保甲法等。

  可是,新法的骨架得以保存。

  在某些方面,更是得到了优化。

  最重要的是,新法的根基,被保护了下来——太学之中,依旧用三经新义、字说教授。

  去年的科举,也依然采用三经新义作为正义。

  旧党士大夫们,一个个都开始改变态度。

  即使是远在江宁府,王安礼也能看到,从他兄长身上逐渐发生的那些变化。

  这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礼说着,就看向章惇:“子厚在京城,应该比吾等在江宁,更能感受到这些气氛吧?”

  章惇点点头。

  他记得很清楚的,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先帝陷入重病。

  宫中无数流言蜚语都在传播。

  朝野上下,动荡不安。

  蔡持正的母亲和夫人,不断入宫。

  很快宫中传出了‘皇后使人以延安郡王之名,为父皇帝祈祷’的传说。

  接着,二大王欲留宿禁中,大内有内臣,欲效王继恩的事情也传出来了。

  章惇当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蔡确甚至还找他私下密议过,万一有变,联络殿帅燕达,发动兵谏的事情。

  但,一切都在那位少主横空出世后,戛然而止。

  很快的,宫里面传出消息。

  皇六子延安郡王,乃皇后嫡子,太后嫡孙!

  接着,几乎没有什么波折。

  宫里面曾经跃跃欲试的声音,消失的干干净净。

  再然后,就是定策立储,灵前即位。

  尽管很多事情,迄今依然被宫中的迷雾所阻隔。

  但,朝臣们都知道,就是在那些天里,少主先后搞定了皇后、太后,让皇后、太后都认可他。

  于是,以嫡长子的身份,被送到了先帝病榻前,然后在百官拥戴下,成为储君。

  简直是不可思议!一度让人以为是皇后的手笔,搞得好多人都以为,大宋又要出一个章献明肃了!

  在很久以后,人们才发现。

  其实,在那之前,殿帅燕达的三个儿子,就已经在守卫着这位陛下了。

  换而言之,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他已经掌握了殿前司,并得到了燕达的效忠。

  之后的种种事情,更是让朝野都惊掉了下巴。

  宫中号称十岁的少主临朝,就已经具备了处理国政的能力!

  甚至已经掌握了用人的权力!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宫中自吹自擂。

  但很快事实就告诉了所有人——这是真的。

  无论是文彦博、吕公著这样老奸巨猾的大臣,还是张方平、孙固这样以学问名动天下的学士,哪怕是顽固如司马光。

  他都能很好的一一安抚,可谓是‘临朝肃然,法度皆备,俨然圣主’。

  章惇回忆着过去的一年时光,嘴角忍不住露出笑容。

  因为他想起了,离京前,被天子戏耍过一次的事情。

  于是,章惇轻叹着:“介甫相公是有福之人!”

  王安礼微笑着点头:“某也这样认为!”

  尽管在朝堂上,无论是他还是王安国,都会刻意的和王安石保持距离,甚至针锋相对,持不同政见。

  可私底下,他们兄弟岂能不知,实际整个王家的兴衰荣辱,都系于王安石一人的荣辱之上。

  所以,哪怕当年王安国在世的时候,其实也是假装不同意王安石的政见而已。

  如今,少主的种种行为,无不在说明着,他在有意无意的保护着新法的核心与根基,保留着新法的元气。

  “对了……”王安礼低声道:“子厚啊,此番南下,可否带一人随行?”

  “恩?”

  王安礼对着餐桌另外一端努了努嘴:“促仪今年也已十八了……”

  章惇顺着王安礼的视线看过去,看到了正和他的儿子章援坐在一起的那个年轻人。

  那是王安石的长孙,王雱的继子王棣。

  看着王棣那张年轻的脸庞,章惇就想起了王安石的人生。

  长子王雱,天资聪慧,为人率真,是他精心培育的继承人。

  奈何英年早逝,甚至没有留下子嗣,只能从堂兄处过继一子,承继家族香火。

  次子王旁,则患有心疾,虽然活着,却是行尸走肉一般。

  两个爱女,一个嫁给了吴充之子吴安持,婚姻不幸,据说日日以泪洗脸。

  也就是小女儿嫁的还算好——嫁给了蔡京之弟蔡卞。

  夫妻感情和睦,多少能算是个慰籍。

  可那终究是别人家的妇人,而且远隔千山万水,十年也未必能回江宁探望一次父母。

  于是,王安石夫妇,就剩下了过继来的王棣,以及那个时不时就会发癫的小儿子王旁。

  “这……”章惇自然犹豫起来:“此去广西,山高路远,而且广西瘴疠……”

  “无妨的!”王安礼道:“况且,元泽(王雱表字)就是因为自幼文弱多病,才不幸早亡……”

  “这也是家嫂的意思!”

  “士大夫该当游学,增长见识,知天地之大,晓四方之事……”

  章惇点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让促仪随某南下吧,某会尽力照顾好的!”

  他感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那可是恩相家的最后血脉啊!

  王安礼连忙道了一声谢。

  这个时候,王安石重新回到了宴席上。

  他看向正在和王安礼说话的章惇,问道:“子厚,在与和甫说什么呢?”

  章惇连忙答道:“回介甫相公,某与和甫正在谈促仪、致平的事情呢……”

  “看到他们的模样,某才知自己已经老朽了!”

  王安石呵呵的笑了笑,也看了看王棣、章援,说道:“是啊,你我皆已老朽了!”

  王棣、章援,自然是立刻起身,连称不敢。

  王安石见了,就摆手道:“尔等少年郎,自去少年郎之地,就不要在此,与我等老朽同处了!”

  王棣、章援,自然是拱手拜辞。

  看着那两个十七八岁得孩子,肩并肩的走出厢房。

  王安石也是笑了起来。

  然后他就对章惇道:“子厚啊,你我已有将近十载未见了吧?”

  章惇点点头。

  王安石笑着道:“今夜,你我当秉烛夜谈!”

  他看向王安礼:“和甫也留下来,吾等一起效古人秉烛而谈之雅事!”

  王安礼拱手应命。

  于是,这一夜,三个从熙宁时代走过来的重臣,在这江宁府的半山园下,秉烛而谈,最后同榻而睡。

  他们谈了很多事情。

  熙宁的往事,汴京如今的风貌。

  当然,还有宫中、朝中的那些事情。

  夜半时分,王安石从塌上坐起来。

  然后,他举着一根蜡烛,点燃烛光,看向在塌上和衣而睡的章惇、王安礼。

  接着他推开房门,披上裘衣,走在早春时节的回廊上。

  他的妻子吴氏的身影,从另一侧出现。

  “就知道獾郎肯定睡不着……”吴氏走到他身边,替他将衣服穿好,体贴的说道。

  “促仪会跟着章子厚一起南下……”吴氏说道。

  “恩!”王安石点头。

  “淑娘昨日写了家信回来……”吴氏又道:“说是会带着小娘和丈夫一起来江宁,看看伱我!”

  王安石终于露出笑容来:“淑娘前年才生了小娘吧?”

  吴氏点点头。

  “那老夫就可以抱抱曾外孙女了!”

  “她肯定很漂亮,也定然和她母亲一样乖巧!”

  只是……

  “吕安中,不是应该在京城,服侍乃父吗?”王安石问道。

  “听说,吕望之这次因为市易法等被弹劾了……已经被罢官……”

  “可能会贬南方州郡……”

  王安石哦了一声。

  对吕嘉问被贬,他其实早有预料。

  在市易法被罢的那一天,吕嘉问就该被贬了。

  吕嘉问能撑到现在才被罢官……

  王安石心里面明白,恐怕是哪位少主刻意保护的原因。

  于是,他问道:“知道吕望之会被贬何地?”

  “好像是广西……”

  “淑娘在信中说,似乎是什么提举都大右江安抚使……”

  王安石的瞳孔猛然放大。

  然后,他就笑了起来。

  像个孩子一样!

  章惇今天和他说的那些事情……

  吕希哲、陆佃、蔡卞等人给他写的信上提及的事情……

  特别是吕希哲转达的吕公著的嘱托。

  吕嘉问在这个时候被贬广西,还是一个新发明的差遣。

  章惇、狄咏、高遵惠、吕嘉问……

  执政、武臣、外戚、酷吏,几乎凑齐了一套完美的班子。

  无论做事、施恩、率兵作战都有人。

  就连唱红脸、唱白脸的人都找齐了。

  只要这些人不内讧,不和熙宁南征那样,将帅不合。

  王安石知道的,明年这个时候,富良江以北,就不该为交趾所有了。

  原因?

  不仅仅是因为大宋国力、战力,远在交趾人之上。

  更因为,交趾北方,特别是右江地区的溪侗各部,本来就更倾向于跟着大宋走。

  只是过去,大宋觉得那些地方太偏僻,也太荒芜,得之无益。

  而且,又因为侬智高的教训,朝野都感觉,与其花费力气在那些漫漫群山之中。

  不如交给交趾人去处置。

  毕竟,大宋就算得到,也不过是羁縻之,并不能在当地实行郡县。

  所以,过去右江的那些溪侗人家,虽然屡次上表请求内附,但大宋都予以拒绝。

  这既是现实的客观条件,让大宋不具备统治当地的能力。

  也是因为那些地方,既贫瘠又荒芜,产出只能勉强养活当地的土人。

  这些事情,王安石作为当年南征时的宰相,自然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王安石好奇了起来。

  “少主,是否有他的想法?”

  “他是否有办法,让大宋可以在当地,至少维持收支平衡?”

  收支不能平衡,就会持续失血。

  就像现在的熙河路。

  而熙河,战略位置重要,所以可以承受失血。

  即使如此,一直以来,朝中都有弃熙河的声音——太贵了!

  连熙河这样的地方,都有大臣每年都在提议干脆放弃。

  类似交趾北方的那些地方,一旦,无法做到收支平衡,即使现在占有了,最终哪怕天子坚持,也只能和熙宁时一样放弃。

  王安石知道的,即使羁縻,也需要成本!

  那些臣服的溪侗首领,得授官,得册封。

  一旦授官、册封之后,就得允许他们朝贡、通商。

  而朝贡需要回赐,通商则可能让他们赚走利润——这也是交趾境内的土司们,更亲近大宋的原因。

  升龙府的交趾国王,可不会给回赐!

  只会拼命压榨这些人!

  此外,即使最终能做到收支平衡。

  其实,对大宋来说,也是负担。

  因为需要保护当地,需要拒止交趾人。

  这需要分散精力,也需要在当地维持驻军。

  至少得修筑一个大型城市,作为政治文化与军事的中心。

  这就又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了。

  后勤供给以及转运。

  广南西路是承受不起这样长时间的输血的。

  所以,当地不仅仅需要收支平衡,还得有足够的产出来供给一个驻军至少数千,有数万甚至十余万人口的大型城市。

  这些都是问题。

  也都需要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大宋才能真正的在当地扎根,并建立稳固统治。

  “少主能想到吗?”王安石抬头望月。

  然后,他就知道了,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他得到这个答案。

  他的孙女的岳父,吕嘉问!

  等吕嘉问到江宁,他肯定会知道这个答案的!

  注:根据《王安石年谱》,王安石应该有三个儿子。

  长子王雱、次子王旁,幼子早夭。

  其中王雱无子,过继了王安国之子王敷的儿子王棣。

  但王雱有个女儿,嫁给了吕嘉问之子吕安中,吕安中死的早,大约三十岁左右就死了,后来这个女儿抚养着吕安中的女儿终老,从这里看夫妻感情应该特别好——北宋寡妇再嫁很正常!

  而王安石的次子王旁,根据记载有精神疾病,没有后代。

  (本章完)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